top of page
太极有象.jpg
Wang Hui.jpg

WangHui
王辉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陶瓷艺术省大师

王辉 1979 年生于生于江苏宜兴,2019 年 12 月晋升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是宜兴最年青的高工级制壶大师之一。
1999 年毕业于江苏省宜兴陶瓷学校美术系,2010 年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王小龙(紫砂大师王寅春之子)、高丽君夫妇,在紫砂制作和创作中融汇了传统制壶大师细腻严谨的扎实基础,以及学院派紫砂的学术提升。


采用纯正宜兴天然原矿紫砂泥料
王辉将积蓄全部用于搜购稀有的天然紫砂矿料收藏,现在已采用过陈年老紫砂、黄金段泥、底槽清、金砂和朱砂泥等极为稀少和昂贵的矿料,甚至是传说中的原矿大红袍、天   青泥、朱青泥等矿料用于制壶。


足温烧制
一般的市场壶为了定型和保证成品率,都在窑烧温度上妥协,低于泥料的最佳烧成温度十度至数十度。但王辉制作的紫砂壶,因为采用最优质并自然陈化的原矿料,材料耐烧度高,王辉对于紫砂壶的发茶性能非常在意,所以每壶往往烧三到四轮,逐步推高温 度,达到最优温度,以及最佳发茶效果。紫砂素烧壶当中,原矿朱泥的泥性强,砂性 弱,天然矿料的烧成温度较低,大约在 1170°C;其他矿料的素烧壶都可达到 1190°C 以上,当中的原矿大红袍、天青泥等砂性强且可有耐高温条件的优质矿物泥,甚至可在三到四遍窑烧后推到 1200°C,以期达到最优良的发茶效果,和最佳紫砂原矿的呈色效果。自然陈化的段泥,素烧温度皆高于 1190°C,不会发生传统老段泥壶身在初次使用饮茶后就会发生的吐黑现象。

 
百分百纯手工制作
自己设计全套的制壶工具,一壶一套工具,从不假手开模,全部是完全的手工制作。愿意静下来踏实制壶,不炒作,不急于求成,这种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在今日浮华的风气中极为难得。一把优质的大师全手工壶,拿在手上便明白了好壶与市场壶的差别,用久了便晓得如何分辨优质原矿紫砂与掺料或酸洗泥,分辨足温和低温壶。


雕塑专业
王辉的高工职称,专业是“雕塑”。这个专业涵盖了制壶的专长,如果需要,他也可以随时将专业职称转为“制壶”。但绝大部分的高工级以上大师,专业是“制壶”,从制壶转成雕塑则不可能了。擅长雕塑成为一项拿手绝活,可以制作各种器型的紫砂壶,也可以制作形像细致的雕塑,作为壶体的装饰。擅长制壶的大师多,而长于雕塑的大师则少,如果缺失了雕塑的专长,壶体的花样就受到极大限制。


型制完整
紫砂壶型不仅包括了以大器简洁见长的圆器、以气势磅礴著称的方器,以雕塑形像细致  取胜的花器、和制作复杂费工的筋纹器。在紫砂工艺史上亦十分罕见。例如顾景舟是以有书卷气、型制婉约的光器见长。汪寅仙是以象形仿生、形塑生动的花器见长。但都不   十分完整,顾先生就极少制作花器。现代紫砂界有许多工艺大师只制作单一的器型,而难以制作出其他类别的壶型。

制作容量各异的大小壶型。大到 1.5 公升,小到 68 毫升,后者是全手工拍打制作紫砂壶
的小型极限,如果再小就需要开模辅助制作。中间范围在 200 到 500 毫升以内居多,适合陈设欣赏与泡茶使用的双重用途。


壶与茶的结合
王辉极为注重以紫砂壶饮茶的实用度,从壶的泥料、制作和温度这每个环节保持精益求精,注重发茶性能、适手感、出水效果等,都是为着满足紫砂壶的终极目标,就是能泡一壶好茶。例如王辉的各类器型紫砂壶,都是薄胎,即使是 1 公升容量的大壶在装满水时,执壶仍感舒适合用。


柴烧紫砂
2012 年参与创建云泉尚窑柴烧紫砂,用了数年时间钻研,成功以中国传统柴窑复烧紫砂器并在紫砂表面形成靓丽多变的柴烧天然落灰釉。天然原矿紫砂泥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150 度左右。建国初期及之前的老壶烧制受限于耐火材料发展和工艺限制,以及保证成品率的妥协,烧成温度更低一些。现代紫砂一般是在 1170 度左右烧成。对紫砂制器有特别要求的高级工艺大师会将温度推到高温区,大约在 1190 度。在柴烧过程中,窑温超过1200°C,在 1200-1250 度范围,达到紫砂烧制的极限,超出普通紫砂在 1150°C 范围烧制50°C 以上,温度更高,温差范围大,温度和窑内气氛都变化剧烈,松木燃烧至 1200 度以上形成天然落灰釉,覆盖在壶上成为炫烂的柴烧落灰紫砂。紫砂自然落灰釉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厚重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面不同,无法重复,每件器物都独一无二。烧成的作品有时会出现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和火焰痕迹,散发自然质朴、浑厚古拙、经典大气的美感。紫砂壶在窑里呈果冻状,随时可能变形、形成各样开裂甚至炸裂。这种超高温的柴烧是以紫砂极限激发出茶性的完美,在热与火中凝炼壮丽,以坚韧执著助力茶文化复兴。

云泉尚窑柴烧紫砂在 2018 年获选中国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民族品牌”,也是唯一一个紫砂品牌。中央电视台为云泉尚窑特别录制了专题节目,可点击如下链接观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KYGGtWwam0

中国历史上宫廷御用瓷器在收藏界的一个极致是在料胎珐琅器,即玻璃胎上绘珐琅。2019 年曹兴诚旧藏一个 18cm 高的乾隆料胎画珐琅包袱瓶以港币 2.07 亿成交。其中除了珐琅器在宫廷制作中的特殊工艺和程序以外,料胎地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料胎与珐琅的最佳烧成温度刚好对立,料胎熔点和发色温度几乎一致,在 700 – 800 度附近,料胎温度过高则玻璃熔化,而珐琅则需高温才能达到最佳发色效果。因此要得到一件两全其美的作品,除了工艺卓越还要十分的运气。

柴烧紫砂十分类似这个原理。柴烧紫砂壶普遍都在 1200 °C 以上,才能形成色彩丰富瑰丽的柴烧紫砂落灰釉,如果窑温达不到 1200°C,则只有落灰而无法形成釉,壶体上落灰堆积、色调黯淡,成为废品。这一切都需要纯正的原矿泥才能耐受如此高的窑温,和完全自然状态下严苛而多变的柴烧环境。而即使是反复试烧,总结经验,严格掌控烧窑过程和气氛的基础上,成品率依然很难超过一半,有许多壶型烧 5 把只能成功 1 把,因此每一件精彩的柴烧器都十分稀有,可遇而不可求。

纯天然柴烧落灰釉色泽丰富,变化万端。明清两代的宫廷已开始收藏并使用宜兴紫砂 器,因为宜兴古称阳羡,当时叫作“阳羡砂壶”。清代宫廷喜爱美伦美奂的瓷器装饰,   对原矿紫砂烧成的茶壶,而且温度又不太高,总感觉色泽黯淡,不够华丽,于是尝试了   镶铜、包银、包锡、镶玉、彩绘、珐琅等多种形式装饰紫砂,但依然未能解决紫砂器本   身的“低调奢华”特性,并且有些装饰材料还影响泡茶的味道,所以这些装饰法都未流   行,也未对后世形成影响力。假如清代宫廷得到柴烧紫砂壶来陈设欣赏,其釉色自然华  美,完全不影响紫砂壶的使用,并且超高温的柴窑环境烧制的紫砂还可以软化水质,使茶汤更甜,必是能达到御用等级。


柴烧作为国际通用语言
柴窑烧制陶器是全世界陶艺界的一套共同语言,包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瑞典、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中国的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等都有陶艺工作室和艺术家以此媒介创作。因此王辉的柴烧紫砂窑不仅突破了紫砂器传统的烧制工艺和温度,并且与全世界的柴烧界以同一语言对话,成为全球通行的文化作品。他的一件早期柴烧作品《乳香》壶,在 2016 年美国陶瓷博览会上展出时深受瞩目,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艺术学院陶瓷系教授、陶瓷艺术家 Karen Orsillo 对这些作品十分欣赏,写了一封信给王辉,“您的柴烧紫砂壶作品,外形雅致美观,制作精良,壶的表面非常有趣、精妙,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们都做壶,也采用传统的烧成,但我们采用的方式却截然不同,材料也各异,文化认同也有别,但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一致的。我热切希望我们能有机会一起面对面交流做壶的经验,让中国宜兴独有的紫砂文化在美国得以广泛传播”。

当代文人紫砂
王辉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博士刘岱松女士合作,制作由刘岱松设计的具有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专利的创新壶型。一个时代的紫砂大师必要有学术提升性的紫砂壶型,而不仅仅是模仿制作前辈大师留下的壶型。自主知识产权和学术高度是王辉在向更高级的研究员级大师提升的保证。由学术领军,结合当代文人设计,重现紫砂壶史上重要的文人壶概念,例如“曼生壶”是由陈曼生设计,杨彭年手制。


工艺高超、气韵生动
王辉制壶在工艺上体现出手工细腻,形像生动。当代制壶人往往一个弱点是把壶身或装饰做的呆板僵硬。而王辉在工艺上体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优雅和内涵,气韵高逸,不仅富有传统制壶大师的工艺强度,且具现代社会的时代气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融汇平衡,体现出整体的视觉美感。


收藏群体广泛
在大中华区和东盟各国都有深厚的藏家基础,并且有诸多 90 后的年青收藏家热爱王辉制壶。

 

© 2025 by woosee,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